时间:2019年12月6日(周四)第3、4节课
地点:西阶梯教室
出席人员:历史学科中心全体成员
活动流程:
一、第三节课:黄忠老师高一历史研讨课《人民的力量——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第四节课:说课、评课
(一)黄忠老师说课:
    本节课努力实现教学立意与核心素养的有机融合。教学立意是凸显人民的力量在俄国革命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分为自发的力量、激情的力量、列宁的力量和历史的力量四个环节。核心素养体现:1、时空观念:导入环节通过地图分析周边国家对我国的积极影响。2、唯物史观:没有一战就没有二月革命。没有列宁就没有十月革命。3、史料实证:“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炮击冬宫了吗?4、历史解释:中学历史课本中世界现代史开端的变化。不足之处在于设计的痕迹较重,没有较好地从学生的学习出发,逐步凸显人民的力量,激情的力量环节缺乏材料支撑没有血肉。
(二)评课环节:
梁建山主任:黄忠老师的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重大。充分体现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核心素养。对以后历史教学具有引领作用。启示有三:1、教学理念变革,传统教学理念做出调整。2、平日里多读书多思考。3、在教学设计的框架内,基础知识与教学实际如何有效结合,需要进一步实践、论证。
 
张由山老师:立意高,深度广度都非常丰厚。体现教师扎实又丰富的历史素养。与当前热门的核心素养契合。但教材的基础知识、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该如何处理和顾及,需要继续探索。
 
王效娟老师: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思考、整合和提升,利用模块教学,并补充大量史料,所以,一节课下来,处处体现教师的立意高,深度厚,广度宽的特色。更充分体现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但,从学生角度看,与自己已知距离太远,导致在思考分析问题时很茫然,所以学生参与度不够。建议,可以把教材的基础知识巧妙带进来,有梯度设计问题,效果应该更好。
 
叶娇老师:
    一、优点:
   有备:能看出教师深厚的专业知识,将十月革命的完整性体现了出来。通过提问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性。
   有趣:学生最感兴趣的是究竟冬宫是不是“阿芙乐尔”号炮轰的,通过材料让学生自己分析,增强学生的思考性。
   有料:用的材料新颖,黄老师通过标题模块化将本课展示出来,又培养了学生的史观素养以及价值观的引导。
   二、缺点:
   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历史的专业性不足,在某些问题的理解上有困难。
   从应对考试来说,学生对这一课的框架理解不足,在核心素养教学的同时,也应将这一课的基本知识展现出来。
                                                       
杨彦春老师:
    一、优点:
    1、体现五大学科核心素养,紧跟当今课改热点,唯物史观通过“英雄人物创造历史”讨论落实;家国情怀在导入中通过民族认同、交流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都注重方法,渗透教学实际;
    2、教学立意巧妙,以力量穿插、通过板块方式构建课堂流程;
    二、问题:
       1、基础教学仍要求知识落地,单纯体现高层次能力而忽视基本知识落实亦非可取,以本课为例,如设计不变,高一课程基础知识可以通过导学案进行落实,既使学生有抓手(知识结构),也使大量材料以纸面形式展示(而非课件一闪而过);
       2、关于“合作”“探究”的实效性,讲授过程中由于扩展太多、太广,造成教师突出、     学生被淹没,仅有的一两次“合作”都流于形式,全课未见“合作”落于实处,探究更多的是老师再说,学生从属地位明显,无“生成”;
3、本课立意虽好,但是,最终以主题“人民的力量”统合四个小标题,比较牵强,甚至有自相矛盾之处。立意的构思虽然巧妙,但明显还有需打磨之处。
    三、建议
       1、课程基础知识框架仍需展示与落实纸面;
       2、老师扩展需要有限制,体现效能;
       3、不能贪大、贪多、贪全,尤其高一,在落实知识与提高能力方面要寻求平衡。在能力提升方面,求多恰造成反效果,不如集中精力于一两点更佳,围绕有价值的“点”进行突破,体现素养落地与能力提升。  
 
黄守金老师:
    一、优点:
    注重突破传统,注重历史材料的挖掘和使用,注重对知识的拓展、注重对学生的点拨
    二、建议
     1、不管是什么类型、什么年级的课,对象始终是学生,要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中心,以此为出发点,来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
     2、这是高一起始年级,对基础知识的梳理,应该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问题的探究要适可而止,要紧扣课堂的主题。
     3、要多给学生时间、机会,不能一言堂。
 
黄丽丽评课意见
    优点:
1、黄老师的课历史感强,总能找到趣味浓厚的问题引人思考。例如本课讲十月革命,其中一个史料实证的环节,提出“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炮击冬宫了吗?此问题的设置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最终,通过给出的补充材料给出了答案。
2、读书多,善钻研。标题设计新,立意新。整节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建议:在课程设计新颖的同时如能兼顾学生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适当降低些难度可能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吴绍峰老师:
    优点:
1、    史料丰富,讲解、分析、点拨透彻到位,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拓展内容很多,但能激发学生兴趣。
3、    条块的设置渗透历史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发展、历史人物的活动,形成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正确认识。
    建议:
    针对高一学生的学情,能否适当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充分掌握课本基础知识。
 
宋建亮老师:
    优点:
1、    有深度和厚度:主题立意、模块化教学、材料教学,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2、    依据的材料充分、探究的问题多,预设的问题充分体现思维性,指向精准,答案的生成多样,体现开放性的思维;
   不足:问题预设的难度稍显难;基础知识的探究少;脱离课本和学生的实际水平。
 
柏吉民老师:
    优点:
    1、史料丰富,讲解和分析到位,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四个标题设计新,立意新。整节课体现对教材的再整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3、体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缺点:拓展内容太多,可以精简一些。
 
唐庆喜老师:
    1、有思想、用“人民的力量”来设计引领对十月革命的定位
    2、教材结构设计四种力量来架构十月革命的进程,进行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
    3、重点内容进行分析,对历史事件加深理解,用材料进行拓展。提高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
    4、学生反映和对知识的认知还需要适当引导,问题设计有点难度。
 
尹涛老师:
富含力量的一节课,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特别是突出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是新课改背景下新课堂教学的大胆尝试。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本节课立意高而新,情境设置富而新,问题设计深而新,主旨线索清而新,谋篇布局符合当前新课的设计思路和模式,是落实“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新课堂”的一次很好展示。但是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体现不够充分,学生的课堂生成不够丰富,新材料、新情境和新问题的设计还需要围绕“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机结合”这一课题进行进一步地探索和完善。
 
张永贵老师:
    立意高,有新意,有难度有深度,学生思维量大,教学贯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科能力,但能力培养与基础知识整合需加强。
 
司苏荣老师:
    模块设计有新意,有深度,契合课本结构。材料的引入,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角度和结论不局限于课本,开阔了学生视野和思维。一节好课,受益匪浅!可以适当增加学生基础知识的梳理。
 
吴爱莲老师:
    优点:
    1、教师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读了很多书,对材料进行取舍,值得学习。 
    2、对教材重新进行整合,立意新。  
    3、教学中应用了大量的史料,以史料来证实历史事件。
    建议:
    1、针对高一,多点基础知识梳理会更好,便于学生记忆。
    2、课堂生成的东西少点。
    3、多给学生点自主学习的时间。
 
董世勇老师:
    优点:
    1、有思想、有主题、立意高,实行模块化教学,顺应课堂改革潮流;
    2、紧跟新课程改革,教学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建议:
    1、处理好基础知识梳理与核心素养能力培养之间关系。
    2、历史材料的选择要注意精简、规范。
    3、教学设计要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