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
|
模块
|
内容要求
|
说明
|
|
|
第一学年
|
上学期
|
地
理
1
36
课
时
|
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本内容为“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从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两方面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中“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这一内容不可缺失。
本内容可安排5课时(其中2课时安排实践活动)。
|
|
|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
本内容为“说明地球的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
教学中要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本内容可安排3课时(其中1课时安排实践活动)。
|
|
|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
本内容为“识别常见地貌并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常见地貌是指流水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教学中可以拓展到地貌成因,但不是重点。
本内容可安排10课时(其中4课时安排实践活动)。
|
|
|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
本内容为“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城市与郊区的热力环流、海陆风等现象;“大气水平运动”这一内容不可缺失。
本内容可安排6课时(其中2课时安排实践活动)。
|
|
|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
本内容为“说明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
教学中需以水体类型知识作为铺垫;要引导学生树立水资源保护意识。
本内容可安排4课时(其中2课时安排实践活动)。
|
|
|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
本内容为“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危害,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常见自然自然灾害包括旱涝、台风、寒潮和地震灾害。
本内容可安排6课时(其中2课时安排实践活动)。
|
|
|
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
本内容为“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探究自然地理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中要重点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运用。
本内容可安排2课时。
|
|
|
下学期
|
地
理
2
36
课
时
|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
本内容为“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教学中“人口增长特点”可以介绍,但不是重点。
本内容可安排4课时。
|
|
|
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
本内容为“说明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成因,说明合理利用城镇空间的意义。”
教学中涉及“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内容不作要求。
本内容可安排6课时(其中2课时安排实践活动)。
|
|
|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
本内容为“说明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上的体现。”
教学中涉及“乡村景观”的内容不作要求。
本内容可安排2课时。
|
|
|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
本内容为“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教学中需从“利”“弊”两个方面说明城镇化的影响。
本内容可安排4课时。
|
|
|
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
本内容为“说明工业、农业的区位因素。”
教学中“农业地域类型”和“工业地域”的内容不可缺失;“服务业的区位因素”不作要求。
本内容可安排10课时(其中2课时安排实践活动)。
|
|
|
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
本内容为“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教学中要概括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以“聚落”和“商业网点”为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本内容可安排4课时。
|
|
|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
本内容为“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本内容可安排4课时。
|
|
|
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的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
本内容为“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探究人文地理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中需重点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在交通与城市管理中的运用。
本内容可安排2课时。
|
|
|
第二学年
|
上学期
|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36
课
时
|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
本内容为“说明地球运动的主要特征及地理意义。”
本内容可安排6课时(其中2课时安排实践活动)。
|
|
|
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
本内容为“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本内容可安排3课时(其中2课时安排实践活动)。
|
|
|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
本内容为“说明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及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
教学中,以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为例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本内容可安排7课时(其中2课时安排实践活动)。
|
|
|
运用示意图,分析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
|
本内容为“分析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
本内容可安排6课时(其中2课时安排实践活动)。
|
|
|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
本内容为“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的内容还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可以放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教学中进行。
本内容可安排5课时(其中2课时安排实践活动)。
|
|
|
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
本内容为“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中以“河流的补给类型及特点”为例加以说明。
本内容可安排2课时(其中1课时安排实践活动)。
|
|
|
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
本内容为“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内容可安排3课时(其中1课时安排实践活动)。
|
|
|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
本内容为“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本内容可安排4课时(其中2课时安排实践活动)。
|
|
|
下学期
|
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
36
课
时
|
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
本内容为“说明区域的含义。”
教学中对“区域的类型”不作要求。
本内容可安排2课时(其中1课时安排实践活动)。
|
|
|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
本内容为“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中“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一内容不可缺失。
本内容可安排4课时(其中2课时安排实践活动)。
|
|
|
以某地区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
|
本内容为“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
在本内容的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适度拓展,以某产业转型地区为例进行分析。
本内容可安排5课时(其中2课时安排实践活动)。
|
|
|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
本内容为“说明生态脆弱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教学中强调归纳生态脆弱区普遍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并以某一区域为例加以分析。
本内容可安排8课时(其中2课时安排实践活动)。
|
|
|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本内容为“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本内容可安排9课时(其中2课时安排实践活动)。
|
|
|
以某流域为例,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
本内容为“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在“流域开发”的内容中突出水资源的内部协作开发和环境保护。
本内容可安排8课时(其中2课时安排实践活动)。
|
|
|
第三学年
|
上学期
|
选择性必修3《环境保护》
36
课
时
|
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
本内容可安排2课时。
|
|
|
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
本内容可安排1课时。
|
|
|
归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
本内容可安排1课时。
|
|
|
举例说明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
本内容可安排1课时。
|
|
|
举例说明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说出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
本内容可安排2课时。
|
|
|
根据有关资料,说出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
本内容可安排2课时。
|
|
|
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
本内容可安排3课时。
|
|
|
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
本内容可安排2课时。
|
|
|
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
本内容可安排2课时。
|
|
|
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
本内容可安排2课时。
|
|
|
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本内容可安排2课时。
|
|
|
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
本内容可安排2课时。
|
|
|
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
本内容可安排2课时。
|
|
|
以某些环境污染事件为例,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
本内容可安排4课时。
|
|
|
针对某类环境污染,说出其防治的主要措施。
|
本内容可安排2课时。
|
|
|
说出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
本内容可安排2课时。
|
|
|
举例说出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
本内容可安排2课时。
|
|
|
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
本内容可安排2课时。
|
|
|
下学期
|
|
|
|
|
|
<![end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