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年10月25日(周四)第3、4节课
地点:西阶梯教室
出席人员:历史学科中心全体成员
活动流程:
一、黄忠老师介绍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历史教师论坛暨名师工作室年会情况:
1、扬州中学印象
扬州中学的大门很朴素,办学规模很小,有学科专用教室,学校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模拟联合国活动和美式辩论在国际活动中获奖。办学质量很高,去年的名校录取人数达8人。
2、全国青年历史教师专业发展年会印象
年会是扬州中学的王雄教授在操办,年会邀请的名师和专家很接地气,全国各地的教师思想碰撞带来丰富的思想体验。
3、公开课该怎么上?
年会推出了四堂公开课,北京的刘芳芳老师执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因探究》非常精彩,指引了学科素养培育的方向。
4、家国情怀的思考
年会的主题是家国情怀,历史学科在立德树人方面资源丰富,优势突出,值得深入挖掘。
二、尹涛老师介绍参加北京大学全国高中历史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第三期)学习心得
2018年10月11-14日,本人报名参加了北京大学开设的全国高中历史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第三期)。聆听了北大历史学系张帆教授、王奇生教授以及外交学院施展教授的学术讲座,颇受启发,收获满满。还聆听了首都师范大学被誉为“最懂中学历史教学的大学教授”叶小兵教授的《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的精彩讲座,醍醐灌顶,洗心革面。也聆听了人大附中被誉为“最有学术素养和学术功底”的著名特级教师李晓风老师的报告,感触良多。也从北京地区几位优秀的中学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中,体会到传承与创新的现实力量。关于这次学习的心得体会,摘要呈现为以下几点。
一、 关于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问题,王奇生教授告诉我们:首先,
要尽量给学生呈现第一手史料,然后教会学生自己去研讨。他在讲座中为我们介绍了现今可以利用和查阅的史料数据库,特别是重点介绍了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史料档案和资料库存数据库,他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已经越来越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这个将来会影响到中学历史教学。另外,他还特别强调档案资料、报刊、日记、信件等史料的运用要小心谨慎,还号召我们要珍藏祖辈们的日记、照片、信件、口述材料等资料,动员我们为“抢救史料”而努力。此外,他还就北伐、抗战、蒋介石等学术问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学术前沿的成果。要求我们在进行史料教学时,要为学生呈现和创设符合所讲历史人物与事件所处特定历史情境的史料,教会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史料的运用越来越成为现今和今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以及考试测评的主要途径了,而王教授的讲座从史学学术研究的高度为我们指明了更专业化和学术化的方法、方式和路径。
二、关于元朝历史问题,张帆教授为我们做了一场非常前沿性的学术讲座,从“中国”
这个概念的学术剖析开始讲起,张教授强调不能把古代的朝代疆域完全理解或等同于“地图”,认为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他特别强调要置于具体历史背景下去观察历史人物和事件。最后,他谈了成吉思汗的历史地位问题,他认为成吉思汗在根本上改变了草原格局,是民族认同和情感的象征,对于蒙古人来说是图腾一样的存在,不同于一般历史人物,还认为成吉思汗推动了最早的“全球化”,但却使得当时的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
三、关于中国传统史学中的“中原中心论”问题,外交学院施展教授提出了“中国历史的多元复合结构”理论,主张我们要打破传统“中原中心论”或“中原正统性”。中国古代历史中能够同时稳定可持续地统治长城南北的没有一个是纯汉人王朝,都是草原征服王朝,比如北魏。为什么?只有草原征服王朝能做到而纯汉人王朝却做不到?这是我想解决的第一个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回答第一个问题——在古代,究竟什么是汉人?古代对汉人的定义并不是依据血统,而是用文化定义的,文化就是指儒家文化。只要是按照儒家的伦理道德要求生活的人就是汉人。但是儒家文化有一个特征使得儒家文化有着很强的地理依赖性。要成为一个儒家社会不是你有几本《论语》就是儒家社会,而是多一半的人都照此生活才能称为儒家社会。儒教所要求的人际关系结构、家庭组织关系在物理意义上是相对稳定的,不能流动性太强,这就意味着要有定居的生活方式。依照古代的技术条件,定居一定依赖农耕,对农耕来说,至关重要的一点是降水量。就季风区而言,农耕要求降水达到400毫米以上,这就意味着少于400毫米的降水,依靠农耕的定居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定居成为不可能,儒家所要求的那种人际关系结构就保不住,你就无法再作为一个汉人来生存。而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就分布在长城。这就意味着你在长城以南,你可以农耕;在长城以北,你也可以农耕,但不可能作为主要生活方式,长城以北主要的生活方式只能是游牧,而只要是游牧,儒家的生活方式保不住,就无法被视作汉人。通俗点讲,人在长城以南,则被视为汉人;长城以北,就不再被视作汉人了。因为汉人想要在长城以北生活,只能采取游牧的生活方式,因而也就变成了其他民族的人。所以,纯汉人王朝只能扫荡漠北,不能统治漠北。扫荡漠北只是把漠北以前的政治结构摧垮了,等到其撤军时,新的游牧民族将会兴起。这就是汉人不能统治漠北的原因。长城南北生产生活模式全不一样。长城以南,皇帝可以依靠官僚体系进行统治,皇帝和官僚之间有着相对来说比较清晰的分工。这种情况下,皇帝最重要的功能是象征帝国的正统性。而只要能象征正统性,皇帝就不需要做其他太多的事情,依靠官僚体系就可以。全新的理论给了我们全新的学习中国古代史的视野。
四、关于如何让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落地的问题,叶小兵教授给我们做了深入浅出地分析。所谓核心素养就是解决问题的本领,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品质和关键能力,通俗一点说,就是做人、做事的本事。以前的教育非常注重知识,后来注重能力,现在重视培养能够解决问题的人。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学生个人发展所需要的。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现在整个世界都重视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的综合素质。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与很多不同的人打交道,不断和陌生人打交道——战胜危险的陌生人可能就是英雄了,将来会碰到复杂的、陌生的、不确定的、甚至危险的人际关系,怎么相处,怎么相处得好,这是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一件事,这就看他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念、综合品质和关键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的角度一定是多方面的。这些我们称之为核心素养,是现在最为关注的。
何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学完历史以后具有的历史学科所特有的综合品质、关键能力和关键成就,这也是历史学科、历史价值的集中体现——其实就是培养学生怎样解决和认识历史的问题。历史学本身就是一门对过去进行解释和认识的学科。历史教育的主要功能不是让学生记住很多知识,而是教会学生怎样全面、辨证、客观、发展地看待人类的过去。
历史教育最重要的不是让学生记住历史知识,记住的知识将会基本忘光、归零。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历史认识、历史视野、历史思维等综合品质,将会伴随一生、终身受益。知识忘掉不要紧,但学生学会了怎么全面、客观、辨证、发展、动态地看待人世间的人和事。
叶教授展示了五大核心素养的含义及内在关系,强调在这五个核心素养发展的过程中,学生最终能够建构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这是我们历史教育的最终目标。
历史学科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培养,但传统的历史教学过度地在知识上发力,教师也常常纠结于历史知识的容量和难度,而忽略了历史学科的本质和历史教育的真正价值,忽略了历史教学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认知能力的作用。
传统的历史教学,老师不是聚焦在学生个人,而是聚焦在知识上。老师备课讲课,围绕知识、排列知识、解读知识,练习也是对知识的练习,纠结在知识的多少和难易上,想方设法怎么化难为易,怎么删繁就简,怎么重点突出,我们所有的精力都在知识这个问题上,但是我们忽略了干嘛要进行历史教育?换句话说,学习历史对于学生的思维品质、对于学生的视野、对于解决人世间的过往和现在的一些问题,这些功能,我们反倒忽略了。
因此,他强调重建历史教育价值的关键,是实现由学科知识本位的教学转向以人为本的教学,这就要聚焦于受过历史教育的人所应具有的能力、方法、气质、品格等,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
叶教授认为搞好教学,教好学生,阅读史料是绕不过去的。一定要有学法指导。如果我们关注核心素养,每节课都用材料的运用来解决问题,都在复杂、陌生、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高三就水到渠成了。
叶教授进一步结合新教材详细谈了如何基于核心素养去确定教学目标的问题,更举例详谈了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历史课堂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如何设计的问题,这些都是一线中学教师最关心的问题。最后,叶教授也直面大家关心的新高考命题与教学脱节的问题,他认为高考就考复杂、陌生情境下如何解决问题。你拿知识这块砖,永远解决不了新情境下的新构建。如果我们每节课都训练学生在新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应该不难。我们的观念一定要改变。
最后,叶教授再叮嘱一线教师:怎么提高“我”的核心素养?建议:路在脚下,现在就走。他祝愿大家:和课改一起成长。改变自己,改变课堂,改变学生。
五、关于新统编的中外历史纲要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问题,人大附中特级教师李晓风老师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五大核心素养我们一线教师既要深入其中更要冷眼旁观。李老师逐个谈论了这些素养,并运用历史学、哲学等领域的经典理论来加以论证,开阔了我们的眼界,让我们对如何落实五大核心素养这一问题有了另一种认识。最后,李老师还简要介绍了他多年来对中国古代史一些问题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打破一些传统认识,比如中国有没有封建社会的学术问题,真的是“潜伏在中学里的一位大学教授”。
六、关于如何指导中学生进行历史写作的问题,北京地区的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华附中、北京4中等知名学校的历史教研组长为我们分享了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很受启发,其实学生在这样的写作中,倾注了他(她)们对历史的真情体验,也就是在进行着五大素养的培养,所以,这样的历史写作与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相得益彰的。
学习之前,心神向往;学习之中,心潮澎湃;学习之后,思绪万千。唯有脚踏实地、博览群书、提升自我,方能厚积薄发、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