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西阶梯教室
人员:除高三外全体语文组成员(高三临门一脚模拟考)
内容:文本解读方法例说
形式:讲座
主讲:蔡宏振
附讲稿
文本解读方法例说
题引——
韩军老师执教的《背影》力图创新,却也存在诸多可商榷之处:首先是采用了强制阐释的解读方式,包括“场外征用”“主观预设”“非逻辑证明”“混乱的认识路径”,导致将课文的主旨由表达“父子之情”扭转为阐述“生死之理”。其次是强行偏离了阅读教学的应有内容,没有明确地训练阅读技能,而是着重探讨课文内容。最后是采用了强令接受的教学行为,不是采用对话的方式而是设法强令学生甚至作者接受自己的解读结果。总之,可称之为“强制教学”。
——韩军执教《背影》评议(张心科)
文本意象:
一个家庭
两个祖辈
两个父亲
两个孙子
三个儿子
四条生命
意象解读(“感悟生死”)
生命的链条
已逝的
将逝的
壮年的
未来的
“泪水祭洒生命”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父亲衰老得太早太快,上下月台都不容易,朱自清感到太意外,感到太不忍心。所以,伤感流泪。这是流泪的最具体、最根本的原因。
第一次流泪 祖母死了
第二次流泪,父亲老了
(教师提醒注意文中两个细节,都是爸爸为儿子服务的事,“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父给朱自清“拣定坐位”,紫毛大衣是父亲做的,这都是父亲疼爱、服务于朱自清的细节。这里,朱自清是否流泪了?不但没流泪,还笑父亲迂呢!)
第三次流泪:再找不着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第四次流泪:大去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师:孩子们,生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也是一个短暂缥缈的过程。正如你们所说,匆匆间,遽然间,奶奶说死就死了,爸爸说老就老了。生命,就是如此短暂,如此脆弱。令人感伤,令朱自清落泪。带着这种感伤,我们一同读下面的文字。
生:(读)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走;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两文主题一脉相承。《匆匆》的主题并非简单的“珍惜时间”,《背影》主题并非肤浅的“父子情深”。两文主旨,都是生命短暂、脆弱,不可恒留;光阴匆匆,稍纵即逝,不可久驻。
只有深深懂得“生与死”,才能理解“父与子”;只有领悟“生与死”,才能领会“父与子”。不懂“生与死”,怎懂“父与子”?!
《背影》里的“影”有什么含义呢?请读几句诗。
幻灯打出:
“《毁灭》
在风尘里老了,
在风尘里衰了,
仅存的一个懒恹恹的身子,
几堆黑簇簇的影子!
什么影像都泯没了,
什么光芒都收敛了。”
师:这是朱自清成名作长诗《毁灭》中的几句。这里,我们可以读出、悟出,影,就是一种意念和感觉的东西,是一种虚幻,一种缥缈,一种无常的虚在。
不妨进一步推想,由“背”到“影”,所概括的,就是人生的一个过程,就是肉体、躯体生命,甚至物质世界,走向到虚无、虚幻的过程。
“生之背,死之影,
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温儒敏赞赏韩军《背影》课“成功”“精彩”】韩军老师:你的关于《背影》的细读教案和实录都拜读了,非常有意思,深入到了文章的内核,发现了一般人阅读可能容易忽略的深意。你的课是成功的。特别是深入到对于生命、死亡等命题的思考,把握住了文章的深层意蕴,而且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启发引导,也是必要的。因为你作为教师对作品有深入的带着自己体验的理解,才能讲得如此精彩。如果能扣住语文要素再下点功夫,那就更好。
以毕飞宇的<小说课>内容为例进一步阐释文本解读方法(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