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孔庙与现代楼宇交相辉映,操场上学子奔跑的身影充满活力,实验室里探究的目光专注坚定……漫步江南平台官方娱乐
(以下简称“宿迁中学”)校园,百年办学底蕴与新时代教育活力扑面而来。作为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立项校,宿迁中学始终以高中教育“标杆”姿态领跑,其“融通育人”理念下的育人实践,成为回应教育“三问”、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近日,记者专访该校党委书记、校长张德超,解码这所名校的育人路径。

“全市教育大会为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地方教育的‘领头雁’,我们必须清晰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访谈伊始,张德超校长便紧扣核心议题,道出宿迁中学的使命担当。他介绍,学校扎根孔庙办学底蕴,在百年传承中凝练“融通大成”办学理念。“融通”旨在打破学科、知行、资源壁垒,“大成”则致力于培育“精神明亮、德能兼优、追求卓越、勇担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理念与全市教育大会“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部署高度契合,也是落实“五育并举”、破解传统教育痛点的关键抓手。


课程是育人的基础载体,如何让课程“融”起来、“活”起来?张德超以“一体三层”融悟课程体系作答。“‘一体’锚定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三层’则实现差异化、个性化供给。”他详细解读:第一层是高质量实施国家基础课程,筑牢育人根基;第二层是打造“明德、博文、敏行、尚美”四大主题的32门特色校本课程群,满足学生兴趣特长;第三层是卓越大成课程,衔接大学先修课与奥赛精修内容,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这份优质课程供给的成效显而易见,2024年该校100人次获奥赛省级一等奖,2名学子入选省队并斩获全国奥赛银牌,创历史最佳成绩。



课程落地离不开课堂变革,宿迁中学的“融会课堂”正让学习焕发新活力。“围绕‘改进我们的学习’永久主题,努力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核心是‘四环六步’教学模式。” 张德超介绍,通过自主研学、情境活学、融通用学、反思评学四个环节,搭配具体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贯通与迁移。与此同时,学校重构学习空间。传统实验室升级为跨学科学习中心,创新阅读中心提供多元阅读场景,让课堂突破教室边界,延伸至全域校园。如今课堂上,“敢举手、敢表达、敢迁用”成了常态,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明显提升。




文化是无声的教育,管理是高效的保障,两者是育人的载体与保障,缺一不可。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宿迁中学让每一处空间都成为 “育人课堂”:明德园、明智园将 “五育并举” 理念融入景观设计,红色精神大道传承革命基因,孝善文化长廊弘扬传统美德,红石榴广场与民族融合文化课程基地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管理层面,学校以“协同”破界:部门协同保障政令畅通,师生协同拉近心灵距离,大中初协同完善育人链条,家校社协同凝聚育人合力。尤其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以“筑梦大成”好教师团队为引领,通过“微团队”研讨、以赛促训等举措赋能成长,近三年教师发表省级以上论文356篇,38人次获省市教学竞赛最高奖,为育人质量夯实根基。



谈及办学成效,张德超给出了亮眼“成绩单”:高考成绩连年攀升,特优生培养与学科竞赛双线突破,学校成功跻身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立项校行列,还因办学实绩突出被市委、市政府记功奖励。面向未来,他透露,学校将持续锚定“省内领先、全国知名”目标,以全市教育大会精神为指引,重点推进两大行动——深化智能技术与教学融合,开发“智能+学科”特色课程、构建个性化学习导航系统;联合高校与科研机构,共建高层次教育联盟,强化师资赋能与资源整合。“我们会以追求卓越的精气神,做好持续发展的精细活,为宿迁教育强市建设贡献更多宿中智慧与力量。”张德超说。





日落时分,夕阳为宿迁中学校园镀上温暖金光,学子们的笑脸与“融通育人,追求卓越”的标语相映成辉。这所百年名校,正以“融通”为笔,在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不断书写新的精彩。
策划/执行:张甜甜
出镜:蔡依瑾
拍摄:陆鹏宇 盛韧 王淼
剪辑:陆鹏宇
包装:刘雪祺
文字:倪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