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年9月25日
地点:高一(20)班
参加人员:见签到表
内容:许红云老师开设研讨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活动内容
一、许红云老师介绍本课的设计理念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梦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明确中国梦的内涵,理解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并让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到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本节课理论性较强,因此我采用抗疫这一事件,分为三环节:
第一“中国梦是谁的梦?”,通过视频“中国抗疫表彰大会”的召开,导入本课,激发学生崇尚英雄、奉献祖国的热情。通过问题“我国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意义是什么”,来引导学生感悟中国梦的本质。通过展示我国的大国重器,再次证明中国人民有能力有信心实现中国梦。让学生辨析观点“实现中国梦主要依靠科研人员,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儿女的梦”。来让学生理解中国梦与人民、与中华儿女的梦、与世界人民的梦之间的关系。
第二“如何实现中国梦”,通过补充材料,“中美抗疫的不同做法”在对比中,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定四个自信。并通过连线的方式,加深对四个伟大之间关系的掌握。
第三“谁来实现中国梦”,通过辨析观点“只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四个自信,中国梦一定马上就实现。”让学生感悟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分为两步走战略。通过完成表格:“我与祖国共成长”,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梦想与祖国的进步融合起来,激发青年学生为实现中国梦二奋斗的意识。
二、听课老师评课
周府
许红云老师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节课非常成功。一是虚实相生。中国梦主题太大,处理不好容易落空虚谈,但许老师的构思巧妙,结合新冠疫情这个现实热点,把高大上的道理与接地气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很好地完成了政治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任务。二是繁简相宜。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内容繁杂,不好记忆处理。但许老师通过三个环节:中国梦是谁的梦、中国梦怎么实现、谁来实现中国梦,巧妙地化繁为简。三是师生相成。许老师注重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分组讨论、代表发言、个人梦想等形式成就学生犮展,通过学生的奇思妙想再来成就教师的成长。总之是一节好课,当然在一些课堂细节方面也须改进将锦上添花。
王作丽老师:
今天学习许红云老师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课,现将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1. 教学内容丰富、详尽,逻辑严密,体系清晰,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体现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体现教师深厚的教学基本功和素养。
2.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通过对比抗疫中美差距,充分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心骨,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是中华民族的梦,要汇聚中华民族的力量,增强了政治认同感。
3. 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老师在教学中通过观点辨析,提升思维辩证思维能力。
朱海洋老师:
1.课堂内容设计合理,新颖,有层次有深度。
2.议题教学与活动设计相得益彰,突出主题层层推进。
3.教学手段丰富,视频,歌曲等,增强学生感性认知。
4.价值观教育深入融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达到了政治课的主要功能与作用。
杨玉梅老师:
许红云老师这节课由疫情视频导入议题,设置三个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通过拓展国之利器等时政资源既突破难点又很好的,学生参与度高。突显学科核心,注意能力的培养。
臧小宁老师:
一、系统性强,任务目标定位准确
本堂课教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议题,围绕“1、中国梦是谁的梦,2、如何实现中国梦,3、谁来实现中国梦”展开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学习,推选代表展示,教师再加以点拨,自然的把问题答案呈现出来,整堂课以问题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感觉内容多而不乱,环环相扣,有条不紊。
二、时代性强,热点内容把握准确
本堂课教师以全国抗击新冠疫情表彰大会视频导入探究中国梦的内涵,以中美抗疫差异探讨如何实现中国梦,以我与祖国共成长活动来共情谁来实现中国梦,问题有深度,思维有维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统一。
三、思政性强,体现新课程理念
本堂课教师突出了思政课的课程思政的理念,体现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明确了中国梦也彰显了爱国情,有助于立德树人。同时还凸显了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通过最后一个活动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建议:教师的专业素质非常高,建议有一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去试着展示。
钱玲老师:
整个授课过程既有教师的点拨引导和评价总结,又有学生的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既有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又有生生之间讨论探究,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践行了新课改理念。
该节课的教学环节完整,设计比较合理,语言流畅,教态自然,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学生,对学生回答完问题有一个言简意赅的评价,体现鼓励、表扬的艺术。
上课时,面带微笑和同学交流,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准备充分,情景探究和问题设计贴近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一定的思想教育意义。不是灌输式的让学生接受知识,是和学生共同探讨,由学生经过课堂情感体验或案例分析,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完成情感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吴蓓老师:
1.有理论基础。
2.该课围绕“中国梦是谁的梦”“如何实现中国梦”“谁来实现中国梦”展开知识学习
3.有素养生成。
4.该课选取新冠肺炎疫情素材,学生有感悟有体会。
程波老师:
许老师以疫情防控表彰总结为切入点,创设中国梦是谁的梦、如何实现中国梦、谁来实现中国梦三个议题,并设置若干活动来深入探究,体现了新课标议题式教学的要求,以疫情防控思考串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小组合作探究、观点展示碰撞,渗透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将小我与大我有机结合,心怀梦想,刻苦学习,脚踏实地,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积极投身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彰显立德树人、素养培育,课堂效果显著。
张严振老师:
满满正能量。共和国勋章,人民英雄,浩然正气,油然而生。
徐徐中国风。天文,北斗,嫦娥,鲲鹏,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浓浓爱国情,钟南山,大国重器,中国贡献,振奋人心。
拳拳赤子心,我与祖国共成长,青年学生践行中国梦是落脚点。
伟大中国梦。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伟大斗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汪相荣老师:
1.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理论性很强的内容,许老师在处理上列举大量的生活事件、国家的重大科技成果、伟人的贡献,让学生在事实中感受祖国的成长、壮大,伟大梦想的一步步实现,避免了空洞的说教。
2.
整节课的设计注重学生团队、小组的配合,每个小组活动都精心设计,要求明确,学生表现精彩,教师检查点拨到位。
3.
许老师基本功扎实,这几年成长很快,备课花费不少心思,引经据典,一气呵成,听课感觉畅快。
4.
能把生涯规划的内容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契合了新课标的要求。
一点建议:
节奏上要适当调整,显得前快后慢。
袁琨老师:
从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来看,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课程目标的确定,突出了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了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与目标追求。引导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认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第二,对于教学内容的阐释,具有拓展性和延伸性。在教学内容的分析与阐释中,既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对于扩展学生知识视野、提升综合运用能力、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具有明显效果。
第三,教学材料的引用,具有较强的生活性和鲜明的时代性。在教学中,引用了大量的真实事例和相关数据,从国内到国际,印证了如何实现中国梦和靠谁实现中国梦。所采用材料的选择,既有具体微观的,又有高位宏观的,这种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有助于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
第四,将议题贯穿于教学活动全过程,突出体现了议题式教学的基本特征。本节课的设计与实施,以几个相互关联的小议题支撑大议题,增强了问题探讨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建议:本课的理论难度较大,对于理论知识必须讲深讲透,增强教学的厚度,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课堂上能放手让学生展示的,要尽量放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