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年10月24日(周四)第3、4节课
地点:明德楼四楼录播室
出席人员:历史学科中心全体成员
活动内容: 
一、尹涛老师:2019年江苏省高中历史骨干教师培训苏州大学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汇报
第一部分学习内容综述
一、           
学前的几点思考(困惑)
1、今后的课堂教学如何应对新课标和新教材?
2、今后江苏的历史新高考会否如语数外那样趋同于甚至直接使用全国卷?如何应对?
3、省内高中历史教育水平发达地区的课堂教学是啥样的?即基于历史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新课堂是啥样的?
4、知名特级教师是如何走上名师道路的?他们是怎样进行教科研的?
二、关于材料型教学
1、应对“一纲多本”的现实挑战
(1)留白以发散历史背景
(2)串联以提高综合能力
(3)均衡以体现公平原则
2、识解历史材料的类型
(1)历史的三重意义
往事往事的痕迹往事的呈现
(2)历史的含义
历史研究不是研究过去,而是研究过去所留于现在的痕迹;如果人们所说,所想,所做,或任何遭遇,没有留下痕迹,等于这些事都没有发生过。
(3)历史材料的类型
根据史料形式可分为两类:(1)遗物,为古代遗留下来的物质的东西;(2)传说,这一
类又可分为三种:笔传,如刻文书籍之类;口传,如歌谣之类;画传,如图画之类。
根据内容也可分为两类:(1)原始的,亲闻亲见的;(2)孳生的,辗转介绍的——非历
史当事人的转述。
(4)经过史料咀嚼的通史体是丰富历史认知的宝藏
(5)保留史料原汁的论说体,让学生初识历史研究之一角
3、教材与材料的互补关系
(1)互补一义:经络畅通
材料是多样的,对于中学师生、甚至历史研究者来说,都是无法穷尽的,可以确定的是历史脉络,教材就是讲历史脉络的,对教材的轻视其实是对历史脉络的轻视,而轻视历史脉络,就失去了理解史料片断的最基本的能力。
(2)互补二义:骨肉相连
如何理解教材的历史骨架?以生动而具体的“历史肌肉”来丰富历史的骨架,这历史肌肉就是材料。
(3)互补三义:克服排异
不能自己去埋头苦找,可以采用高考题中的已经经过推敲、考证了的成熟的材料。所选所用的材料不要与课本主流相违背,要立足于高中生这个年龄段的特点,他们尚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期,尚不具备分辨能力。不能为了哗众取宠而选取与课本不同观点的材料呈现给学生。
4、史证题与材料题教学
(1)分化与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趋势分析
(2)走中西医结合之路——论中医药的发展
(3)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文化的未来
三、关于教科研的路径
1、研史:丰厚课堂积养学养
2、读刊:汲取营养提升教养
3、论谈:激活思维内涵修养
第二部分学习心得
2019年9月23-28日,本人参加了在苏州大学举办的省级高中历史学科骨干教师提高培训班为期六天的学习,收获满满,心得如下:
首先,通过这次提高培训班的学习,对于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终于找到了想要的答案。这一问题就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要求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多渠道、多元化地获取和拓展适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史料等教学资源。听了黄鸿山教授的信息化时代的史料获取和朱小田教授的关于材料型教学的讲座,找到了方法,明确了方向,两位教授如明亮的灯塔指引着泛海孤舟勇敢前行。
其次,通过这次提高培训班的学习,对于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基本内涵的理解也提高到了新的高度。之前也通过阅读相关的论文和论著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对于真正的改革方向和课堂教学实践路径,没有形成自己的系统领悟和理解,特别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显得茫然无措。听了束鹏芳老师、沈春华老师、俞静娟老师、唐琴老师和殷俊老师的讲座,还有几节苏州地区先进的示范课,茅塞顿开,深受启发,他们的讲座和课堂告诉我:惟有多阅读、学习、交流,多研究学情、教材、考情,形成自我的体系化认识,方能深化理解和切实落实新课标,方能感悟准确深刻、落实精确到位,也才能摆脱人云亦云的窘境,真正践行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第三,通过这次提高培训,对于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要求下如何进行新的教科研这一问题,听了张华中、唐琴、束鹏芳等几位老师的报告,也找到了努力方向和操作路径,明白了“生活中并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慧眼”的道理,以后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要做一位“有心人”。专家们都是教科研领域的“有心人”,比如张华中老师,他在讲座中为我们展示了自己丰富的论著和研究成果,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对于教材的研究,比如说对于不同版本教材上的地图、人物画像、历史照片、语言表述等细节的对比研究,在对比中发现不同和问题,在问题的深入探究中得出自己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产生了许多颇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唐琴老师不仅自己是教科研的“有心人”,她还带动了身边的同事一起搞教科研,逐渐形成了很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教科研团队,从他们的成果展示和讲座报告中,我真正领略到了“教带研,研促教,教研相长”的重大意义。
    最后,通过这次提高培训班的学习,知道到了如何在以后的教学中让学生在中外历史的学习和对比中,真正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历史之悠久和灿烂,真正感悟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励精图治、走向复兴的艰辛和伟大,真正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强意志和伟大智慧,真正激发出深切的家国情怀和爱国激情,真正领略到中华民族心怀天下的宽广胸怀。我想这才是我们中学历史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使命。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多元化、全球化的新世界,在中学生能接触到的各种文化和价值观、世界观中,在这些不同文明和价值碰撞带来的混沌中,作为中学历史教育者,我们的使命就是要让他们坚定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明的自信力,就是要让孩子们树立对祖国、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对华夏文明的坚定信心,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代接班人。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次学习经历让我认清了新的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我必将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前进、前进、前进!
二、黄忠老师: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教学设计与命题
一、一节优课的标准
     1、立意、结构、设问的新颖度 
     2、不过分追求新材料,要在常规材料上下功夫。 
二、怎样评价一道选择题 
1、本体论视角:情境精当
⑴不拘不脱
例1: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杜亚泉称:中国固有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陈独秀则称:“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A.都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明     
    B.都通过文明比较重新定位传统文化
    C.都对西方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D.都深切感受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冲击 
⑵言约意丰 
例2: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例3:《美国自由的故事》写道:美国人遇到了“两套对立的自由概念的体系”,一种是“为私营企业”自由服务;另一种是以“一种对财富平等的分享”为基础的“社会化的自由”。事实表明,大多数美国人在1936 年时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由此可知(    )
    A.罗斯福新政体现了第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
    B.罗斯福新政体现了“另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
    C.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政府应当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
    D. 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自由代表着从物质的无保障中得到解放”
⑶情境鲜活:提供细节、制造冲突和创新形式 
例题4: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例5: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 
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 
  
    
      | 方案一(弗吉尼亚方案) | 方案二(新泽西方案) | 最终方案(康涅狄格方案) | 
    
      | 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 | 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 | 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 | 
  
A.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  B.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C.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  D.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